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对外汉语资料
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摘 要】本文对孙朝奋博士于1996年出版的《汉语发展史上的词序变化及其语法化》一书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说明,也论述了它对语法化研究所做出的新贡献以及有待进一步改善之处。
【关键词】语法化;重新分析;类推
一、语法化与汉语句法研究
本书根据孙朝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1996年被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分六章,基本上采用归纳—演绎—再归纳的写作思路。第一章勾画了本书的篇章结构,阐明了本书的研究目的。作者讨论了汉语句法研究与普通语法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汉语历史分期和历史语料的选择问题。中国学者对汉语语法化的研究经历了由单纯描写语法现象到在描写的基础上解释语言现象出现的动因和机制的变化。本书也是对近期语法化研究发展的一个总结,作者以几个汉字为例,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从古到今的变化确实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语言内部找出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动因和机制,继而对语法化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介词词组的语序变化与汉语语言结构
第二章讲述的是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及其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作者以《左传》和《史记》为依据,选择了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以”,“于/於”,结果显示,无论数量上还是频率上,动词前后的介词短语比例大致相当,借此否定了所谓的参数设定变化(parameter setting)。
“以”用法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导致了交流上的障碍才使得它的诸多用法逐步被其他的词所替代。如“以”可以表示工具,后来被“把/将”取代,元代以后,又逐步让位于“用/拿”;上古汉语中,“以”还可引导间接宾语,但在V1V2连动结构的类推和两个同音异义词“与”的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双宾结构“V1 DO 与 IO” ,这也是现代汉语中“给”的前身。
同样的道理,“于/於”作为上古汉语中主要放在动词后面的介词,交流上的不便也是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动因。其被动标记身份从六朝开始让位于“为”“被”,因为此时,带施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杀与代受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死之间的界限得以中和化(neutralization),即它们既能带实施主语又能代受事主语,这样就造成了谓语之前的名词性成分角色的复杂化,施事和受事混杂不清,造成交际上的困难,这时的语言倾向于产生一种语法手段,有效标示谓语之前的施事名词,而“被”本身的特点最适合充当这一角色,便在此背景下语法化为前置施事标记(agent marker)。 上古汉语中,“于/於”以及“如”“似”“比”还可以用作比较中枢词(pivot),而现代汉语中,只有前置“比”有此项功能。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相同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相关性(semantic similarity)的推动下,“比”与其他成分进行重新分析(reanalysis)的结果。
经过这些变化,放在动词之后的介词短语逐步让位于放在动词之前的介词词组,表面上形成了这种现象[V+附加语]—[附加语+V]。事实上,介词短语只是根据是否表示结果状态而进行重新分析而已,表示结果的附加语只能出现在谓语之后;而表示伴随状态的只能出现与谓语之前。由于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是表示动作伴随状态
你可能喜欢
- 汉语史讲稿
- 发展汉语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 发展历史
- 心理统计学
- 认知语言学
- 德伯家的苔丝
- 红楼梦判词
- 汉语史讲稿IV(上古韵部、中古语音系统、上古到中古声母系统的演变)87页
- 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19页
- 汉语史讲稿II(汉语发展史的分期)10页
- 汉语史讲稿I(绪论)140页
- 汉语史讲稿VI(中古到近代、近代到现代)134页
- 汉语史讲稿86页
- 发展汉语初级精读第二课你是哪国人39页
- 发展汉语初级口语第二十一课明天最高气温10度36页
- 发展汉语 初级听力1 第九课 你每天几点起床16页
- 发展汉语 初级精读2 第六课 我这里一切都好37页
- 发展汉语 初级精读2 第五课 为什么我一个人站着吃51页
- 发展汉语 中级听力 第十六课 设置密码22页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精华版(含答案解析)39页
- 2011年10月全国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参考答案3页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0页
-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问题26页
-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10页
-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形式语法_语义_语用研究72页
- 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4页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与英语教学2页
-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3页
-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2页
- 认知语言学范畴观与英语词汇学习3页
- 认知语言学对中学词汇教学的启示3页
- 德伯家的苔丝18页
- 德伯家的苔丝_的存在主义解读2页
- 德伯家的苔丝》的艺术特色1页
- _德伯家的苔丝_中苔丝命运的解读1页
- _边城_与_德伯家的苔丝_的悲剧美学观比较2页
-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的关系3页
- 红楼梦判词2页
- 红楼梦判词9页
- 红楼梦判词15页
- 红楼梦判词3页
- 红楼梦判词(高一用)23页
- 红楼梦判词、唱词解析课件40页